全國統一學習專線 8:30-21:00
來源: 蘇州工業園區海歸人才子女學校 編輯:佚名
對袁同學來說,大學選擇專業是一個非常順其自然的事情。她有一個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媽媽,從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電腦一直存在于她的世界里,甚至成為童年的陪伴之一。
從小到大,她的興趣與夢想無論如何發展,始終圍繞著計算機。
“最小的時候想當游戲測試員,可以免費體驗各種游戲;長大一點希望能成為電影里的黑客,可以輕而易舉地攻破別人電腦的防火墻,得到機密信息;現在只是單純的想學習計算機、研究計算機。”
現在,拿到西安大略大學、悉尼大學、利物浦大學、墨爾本大學、多倫多大學等多所名校計算機科學相關專業offer的她,將可以如愿在自己鐘愛的領域盡情暢游了。
“三年,無數個project” ,成就開朗積極、樂于交流的她
畢業時回首海歸三年,袁同學清晰地感到自己更“放得開”了——在人際交往中更加靈活主動,思維也更加開闊。
“高一剛進入海歸時,在破冰活動中不敢說話,即使會說英語,在跟外教對話的時候還是磕磕巴巴;上課時也習慣性縮在后面,把自己隱藏起來,祈禱老師不要看到我。
但是在跟同學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之后,我變得勇敢起來,在交流中變得更加直接大膽,和老師的交流也更加流暢,這些都是因為同學和老師們給我的*容和鼓勵,讓我變成現在開朗積極,樂于交流的我。”
這些改變讓她對大學生活有了更多的自信。畢竟,三年中她完成了 “無數個project”,從中獲得了極大的成長:
“以前我沒怎么體驗過這種高自由度形式的小組合作,以為只要坐等leader安排任務就行了。但其實并不是這樣,小組中的每一個人都需要提供自己的想法和規劃,leader只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組織者,而不是獨自完成所有決策的‘工具人’。并且在項目進行過程中,小組成員需要互相督促,避免出現free-rider的情況。”
從“可憐IB人”,到“自豪IB人”
袁同學說,如果要說3年來最有成就感的是什么,那就是圓滿完成了“傳說中國際教育體系中最難最痛苦的”IB課程。
她曾因挑燈夜讀被朋友們戲稱為“可憐IB人”,但是現在她覺得那段日子非常充實而有意義:
“我有很多朋友在其他國際學校讀書,每當我在宿舍挑燈夜讀趕各種ddl(最后期限)的時候,他們總是發自己在家或宿舍享受生活的照片給我,美其名曰‘問候可憐的IB人’。當時我看到他們在各種玩,真的挺痛苦的,不停催眠自己他們學校就是花錢放假。
現在回首過去這三年,正是因為那些半夜趕任務的生活片段才讓我的高中生活顯得非常充實。”
IB課程中最有挑戰性的內容之一——IA(學術論文)也是袁同學認為對自己日后的學習最有幫助的部分,因為IA讓她提前體驗了大學論文的準備流程,有了這些經驗,相信大學學習可以更加如魚得水。
“千萬不要被看似寬松的‘最后期限’給欺騙了!”
是的,這是師姐袁同學給學弟學妹的誠懇建議,她甚至拿自己作為‘熬夜導致身體虛弱’的反例,奉勸大家重視時間管理:
“老師設置的任何一個期限都是有其道理的,可能看似簡單,但直到最后才發現很難進行下去,結果就是趕不上ddl,心驚膽戰地半夜給老師發郵件申請延期。
時間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技能,必須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時間,不要把所有**丟到最后一天完成,這樣你的學習生活不僅能變得更加井井有條,身體也會更加健康。”
還未離開,已開始懷念……
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袁同學其實還沒離開學校。但是她已然開始懷念老師、同學、宿舍……
她說自己能緊趕慢趕完成申請,多虧了老師“天天跟媽媽一樣的絮絮叨叨”,當然還有好友許同學,“雖然方式說不上溫柔耐心”,但是總是會跟老師一起提醒催促她完成申請事宜。
在宿舍的最后一天,同宿舍四個姐妹一起“抱了一下”,紀念大家海歸寄宿生活的結束。
3年,朝朝暮暮,點點滴滴都是回憶:
“我們曾經一起挑燈夜讀,互相鼓勵一起趕ddl;一起石頭剪刀布決定每天的洗澡順序;在睡覺前催促還在電腦前的人趕緊上床睡覺;一起布置空蕩蕩的宿舍,添置椅子地毯和投影儀……
跟幾個可愛的室友一起,有太多美好的回憶。”
說到將來,袁同學希望,可以一直像現在這樣,單純地忠于自己熱愛的事物。不管將會經歷什么,得到什么,失去什么,都希望自己堅持本心,勇往直前。我們也祝福袁同學,定會如自己所愿:歷盡千帆后,仍似少年時。
蘇州工業園區海歸人才子女學校報名、校園參觀及了解招生動態,請: ,或通過下方報名通道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