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統一學習專線 8:30-21:00
來源: 蘇州工業園區海歸人才子女學校 編輯:佚名
蘇州海歸學校袁同學曾在自己的文書上寫道,“化學”算是一件自己“不怎么努力也可以做得比較好的事情”。
申請化學及藥物化學專業的他,目前已經拿到了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華威大學、謝菲爾德大學的錄取通知。
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始建于1824年,英國紅磚大學(六所英國知名老牌名校)、英國羅素大學集團創始成員之一,2022年QS世界排名第27位,是一所門類齊全、科系眾多的綜合性大學,共誕生25位諾貝爾獎得主(*括9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在High Fliers Research 發布的《英國畢業生**市場報告》“最受百強雇主青睞的英國大學”排名中,曼徹斯特大學連續多年位列全英**。
1.在海歸,愛上化學
初中的時候,袁同學最喜歡的專業是物理。來到海歸后,他開始對化學感興趣。
馮老師的化學課堂給了他從未有過的體驗:“上課的過程很愉快,大家的參與度都很高,任何疑問都會得到老師及時的解答,因為人也不多嘛……”他很享受這種“自由”的氛圍,自然也“越學越好”。
不過在選課時,他還是有些猶豫。這時,馮老師給了他信心:
“她告訴我,如果之前的物理能學好,那學好化學一定也沒問題。”
他沒有辜負馮老師的期望,化學果然迅速變成他的強項。在2021加拿大化學思維挑戰(CCC)中,他以不刷題的“裸考”實力獲得了“全球銀獎”。
高三時他的化學課由孫老師接手。事實再次證明,一名富有魅力的教師甚至可以影響學生對人生志愿的選擇——在袁同學的眼中,這位同樣畢業于曼大的青年老師幽默風趣、富有激情、興趣廣泛,以至于讓他產生了“以后也想做一位這樣的老師”的想法。
在此之前,他只考慮過“從事藥物研究”這種職業方向。他的EE論文研究的是“溫度對于合成乙酰氨基酚的影響”,選題“靈感”來源于同學服用感冒藥所產生的副作用。
有時候實驗并不會往預期的方向發展,但是他很享受實驗的過程,他說:
“做實驗就好像人生吧?總是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出現了問題你要想辦法去解決,然后呢,又會出現新的問題……”
2.海歸三年,如我所愿
在來到海歸之前,袁同學就讀于本地一所知名學校的初中部。時隔三年,袁同學回頭看自己剛踏進海歸校門的那天,他說:“一切都跟我期待的一樣。”
他所期待的,是與整天埋頭于學業、忙于刷題考試的初中時代所不同的,更多自主權、更“輕松”、更快樂的高中生活。
首先讓他印象深刻的,是與之前完全不同的師生關系。他說:
“以前對老師是‘敬畏’,甚至有點‘怕’,但是在海歸,師生關系是很緊密的,學生都會主動愿意跟老師交流,這可能也跟小班制有關吧,比如我們的化學HL班級,只有2個學生,跟讀研差不多了。”
在海歸,袁同學創建了科學實驗社,為了完成論文,在實驗里度過了漫長的時光。除此之外,喜歡運動的他加入了籃球隊、健身社團,練起了拳擊;而住宿生活則極大提高了他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
他用3個“更”來形容三年后的、此時的自己:更強壯、更獨立、更快樂。
3.只想做一個溫柔的人啊
以“裸考”實力獲得“全球銀獎”,證明了袁周立的實力。但是在“愛之深”的馮老師看來,這也正是“責之切”所在。馮老師相信,如果他能“更努力”一些,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不過,在袁同學看來,一切都是剛剛好的樣子。他覺得正是海歸給了他一個*容的空間,在這里,學生們的多樣化選擇是被尊重的,各種理念是被*容的,這讓他可以放松地做自己。
17歲的他,人生目標里沒有學歷、財富這些可量化的東西,只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快樂”的人,而這快樂,來自于與世界的和諧相處。
關于未來,袁同學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溫柔的人”,像他喜歡的《夏目友人帳》里的人物一樣,溫柔地對待世界,對待周圍的人。
“如果回到高一,你會給當時的自己什么建議?”對于這個問題,袁同學給出了2個看似截然不同的答案:
1) 趁著高一,好好玩。(高二高三學習緊張,就沒時間玩了。)
2) 趁著高一,早點開始努力。(如果一開始就很努力,也許現在會更好吧。)
這兩個答案大概也揭示了少年時代的矛盾與真相。在升學的壓力下,“享受青春”與“埋頭學業”確實很難兩全,在很多時候,少年們只能無奈地選擇其中一端。但是袁同學在海歸,似乎也找到了二者之間微妙的平衡。
蘇州工業園區海歸人才子女學校報名、校園參觀及了解招生動態,請: ,或通過下方報名通道登記。